彼木何族,有刺如簇。
意思:那些树木是哪个家族,有刺如簇。
出自作者[宋]曾丰的《爱山堂》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南有刺竹,又有刺木”起头,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
首先,“有刺木矣,无刺竹矣”一句,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差异和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竹子因其坚韧和优雅而受到人们的赞美,而刺木则因其尖锐的刺而让人避之不及。这反映了社会对不同个体的评价和对待方式,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丑陋事物的排斥。
“彼木何族,有刺如簇。触之者衂,天委彼酷。”这几句描绘了刺木的形态和特性,表达了对它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刺木的族群中,每一棵都带着尖锐的刺,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然而,这些刺却成为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原因,也成为了自然的惩罚。
“谁使尔触,尔衂谁讟。”这两句表达了对刺木的疑问和反思。是谁让你去接触这个世界,去承受那些痛苦和误解?是谁让你成为了众矢之的?这引发了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达者鼓腹,歜者裂肉。”这两句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那些乐观向上的人,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享受着生命的馈赠;而那些痛苦挣扎的人,他们渴望改变现状,寻求更好的生活。
“斧斤畟畟,自贻伊毒。”这句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反思的深化。斧头不断地砍伐着树木,却也给自己带来了毒害。这表达了对那些破坏环境、伤害他人的人的谴责,也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成为自己谴责的对象。
“天道好复,况利于木。”这句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天道循环,万物生长。树木虽然带刺,但它的存在也有其价值和意义。这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象征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反思自我、避免成为自己谴责的对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也具有优美的语言和韵律,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