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蒌蒿宜作河豚羹》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意思:河豚鱼带着毒药,杀了人一块足。

出自作者[宋]辛弃疾的《蒌蒿宜作河豚羹》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河豚之毒与人的心”。诗人通过河豚之毒的描绘,引出了对人性中“赤心”与“伪装”的深入思考。 首联“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诗人以河豚的毒液比喻人性中的恶意和险恶,以“一脔”即一块肉比喻那些被恶意伤害的人。这一比喻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颔联“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诗人用蒌蒿来比喻那些善良、真诚的人,他们愿意伸出援手,给人以帮助。然而,这些人往往也会被误解,甚至被伤害。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善良被误解的深深忧虑。 颈联“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诗人用卫青和其奴仆的对比,表达了那些在困境中仍保持真诚的人,往往会被误解和忽视。 尾联“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反复思考,反复咀嚼这些故事,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通过这些善良、真诚的人的经历,人们可以去除心中的阴影和偏见,变得更加明理和宽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河豚之毒,引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去除心中的阴影和偏见,变得更加明理和宽容。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蝟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作者介绍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鸩毒

    读音:zhèn dú

    繁体字:鴆毒

    英语:poisoned wine

    意思:(鸩毒,鸩毒)

    1.毒酒;毒药。
    《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 河豚

    读音:hé tún

    繁体字:河豚

    英语:swellfish

    意思:亦作“河鲀”。
    鱼名。体圆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鳍紫红色。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

  • 杀人

    读音:shā rén

    繁体字:殺人

    造句:

  • 毒杀

    读音:dú shā

    繁体字:毒殺

    英语:poison

    意思:(毒杀,毒杀)
    用毒物杀害。
    汉·刘向《列女传霍夫人显传》:“﹝显﹞复教皇后,令毒杀太子。”
    《汉书王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