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碑好犹名愧,吏部铭高未免谀。
意思:中郎碑好还是名羞愧,吏部铭高不免奉承。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仲晦昆仲求近稿戏答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反思。通过对“搜扬”、“指瑕瑜”、“中郎碑”、“吏部铭”等历史典故的引用,诗人表达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看法,以及对文人文学的反思。
首句“辛苦搜扬更撚须,适资谈者指瑕瑜”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个辛苦搜求人才的过程,引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里的“搜扬”指的是广泛搜罗人才,“撚须”则是一种思考和犹豫的表现,暗示诗人对评价的慎重。而“谈者指瑕瑜”则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客观公正,不能以偏概全。
接下来的两句“中郎碑好犹名愧,吏部铭高未免谀”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中郎碑和吏部铭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碑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标准。诗人认为即使中郎碑被赞美,但仍有愧于名声;吏部铭虽然高尚,但也不能避免过度的赞美之词。这表明诗人对过度评价和过度赞美的批判。
“馀忿燕泥能道否,遗言鹤唳可闻乎”这两句则转向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思考。诗人是否在问:那些被遗留的忿恨和痛苦,是否可以通过“燕泥”这样的方式来传达?而那些被记录下来的遗言,是否真的可以被听到和理解?这里诗人似乎在暗示,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或扭曲,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揭示。
最后两句“从今一字休思索,千古文人一律愚”则是诗人对文人文学的反思。诗人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和琢磨;而对于文人文学,诗人则提出了批评,认为千古文人都是一样的愚蠢,这显然是一种过度的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表达对历史人物、文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道德、文学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诗人的观点犀利而独到,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