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无去取。
意思:感情无取舍。
出自作者[南北朝]萧衍的《赠逸民诗 五》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思考了仁爱、慈悲、普度众生等佛教理念,用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表达了对于众生的博大关爱,以及对于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追求。
“仁者博爱”表达了仁者的大爱无边,是对仁者的最高赞美。它揭示了仁者不仅有对自我内心的净化,更有对他人、对众生的深深关爱,是对人类情感的最高升华。
“大士兼抚”描绘了大士的宽广胸怀,他们不仅倾听和理解他人的痛苦,还以慈悲的手抚慰众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安慰和力量。
“慈均春阳”形象地描绘了慈悲如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普照,无论贫富、贵贱、美丑,都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温暖。
“泽若时雨”则以时雨比喻佛法的恩泽,如同及时雨一样滋润大地,普降福祉。
“心忘分别”表达了佛家追求的超越自我,消除分别心的理念。众生平等,不应有任何偏见和歧视。
“情无去取”则是说佛家的情感没有选择和偏袒,对所有生命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等皆长养”表达了佛家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培养、被滋养。
“同加妪煦”进一步描绘了佛家对众生的关爱如同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一样,无微不至,无处不在。
“譬流趋海”用流动的水流向大海的比喻,说明佛法如流水一般,流向每一个需要的地方,普度众生。
“如子归父”则以子女归家的比喻,表达了佛家对众生的深深关爱,如同子女归家一样自然。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佛家对众生的博大关爱和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追求。它启示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消除分别心和偏见,尊重和滋养所有生命,如同慈母对待子女一样。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和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