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责子》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意思: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出自作者[魏晋]陶渊明的《责子》

全文赏析

[说明]
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
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
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
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2)。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3)。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4)。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5)。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6)。
〔注释〕
(1)被(pī披):同“披”,覆盖,下垂、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肌肤:指身体。实:
结实。
(2)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
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3)二八:即十六岁。故:同“固”。曾本云,“一作固”。无匹:无人能比。
(4)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
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5)垂九龄:将近九岁。觅:寻觅,寻找。
(6)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杯中物:指酒。
〔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
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
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
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
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
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
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
姑且饮酒莫论理。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作者介绍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关键词解释

  • 宣行

    读音:xuān xíng

    繁体字:宣行

    意思:
    1.普遍施行。
    汉·蔡邕《刘镇南碑》:“君乃布恺悌,流惠和;慕唐叔之野棠,思王遵之印策;赋政造次,德化宣行。”

    2.传布;流布。

  • 志学

    读音:zhì xué

    繁体字:誌學

    英语:set the mind on study

    意思:(志学,志学)

    1.专心求学。语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魏

  • 行志

    读音:xíng zhì

    繁体字:行誌

    意思:随意志行事。
    《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张延隽之为晋州行臺左丞,匡维主将,

  • 学而

    读音:xué ér

    繁体字:學而

    意思:(学而,学而)
    《论语》首篇篇名,后借指《论语》。
    宋·刘克庄《田舍即事》诗:“邻壁嘲啾诵《学而》,老人睡少听移时。”

    解释:1.《论

  • 文术

    读音:wén shù

    繁体字:文術

    意思:(文术,文术)

    1.文章作法。
    晋·陶潜《责子》诗:“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