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徵宫。

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徵宫。

意思:但是,古代有登歌,因为文辞合徵宫。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诗歌艺术的赏析,通过对《诗经》中各种诗歌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深刻见解。 首先,作者对《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表示赞赏,认为其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表达情感,通过因物兴以通的方式,自下而磨上的过程,形成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情感表达的诗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理解,即诗歌应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表达情感。 对于《诗经》中的雅章及颂篇,作者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这些诗歌同样具有刺美和道同的特点,即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审美,同时也传达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在屈原的作品中,作者对屈原的愤世嫉邪之意表示赞赏,认为屈原通过寄在草木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而,作者也感叹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诗歌本旨的现象,如只关注技巧和形式,而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此外,作者还对现代诗歌中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如过度追求辞藻华丽,忽视诗歌的思想内涵;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而忽视了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这些现象都使得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本旨渐行渐远。 最后,作者对古代的登歌等传统音乐形式表示赞赏,认为其辞由士大夫而不出于瞽蒙,即诗歌的创作和演唱应该由有文化素养的人士来担任,而不是盲目的音乐表演。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艺术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深入解读和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对现代诗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圣人於诗言,曾否专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
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
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
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
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尔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
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
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辨雄。
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
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
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
嗟嗟一何隔,甘用无言终。
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徵宫。
辞由士大夫,不出於瞽蒙。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