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首夏二章呈诸邻》 烛烛久旱天,飒飒昨宵雨。

烛烛久旱天,飒飒昨宵雨。

意思:蜡烛照亮久旱天气,飒飒昨晚下雨。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首夏二章呈诸邻》

全文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农作物丰收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首联“烛烛久旱天,飒飒昨宵雨。”描绘了久旱之后的夜晚,终于下起了大雨的情景。用“烛烛”形容久旱的天空,使人感到干燥、炙热的气氛,而“飒飒”则形象地描绘了雨声,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颔联“尘头清过辙,水脉生新渚。”进一步描绘了雨后的景象,尘土被雨水冲刷干净,车道显得更加清晰,而雨水也形成了新的溪流,使水脉更加活跃。这两句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雨后的清新与活力。 颈联“岂徒滋杞菊,亦可望禾黍。”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期盼和对农作物丰收的期待。雨水不仅能滋润杞菊等植物,也能让禾黍等谷物得到丰收。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通过“杞菊”和“禾黍”代表了所有的农作物,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期待。 尾联“勿笑盘蔬陋,时来一觞举。”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虽然菜品简陋,但遇到这样的好雨,也值得举杯庆祝的心情。这一联诗用轻松的语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恩。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久旱逢雨的喜悦和对农作物丰收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烛烛久旱天,飒飒昨宵雨。
尘头清过辙,水脉生新渚。
岂徒滋杞菊,亦可望禾黍。
勿笑盘蔬陋,时来一觞举。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飒飒

    读音:sà sà

    繁体字:颯颯

    英语:sough; rustle

    意思:(飒飒,飒飒)

    1.象声词。
    《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 烛烛

    读音:zhú zhú

    繁体字:燭燭

    意思:(烛烛,烛烛)
    形容月光明亮。
    《文选苏武<杂诗>之四》:“烛烛晨明月,馥馥我兰芳。”
    吕向注:“烛烛,月光也。”
    前蜀·韦庄《捣练篇》:“

  • 宵雨

    读音:xiāo yǔ

    繁体字:宵雨

    意思:夜雨。
    唐·张蠙《和友人许裳题宣平里古藤》:“昼风圆影乱,宵雨细声重。”
    元·杨载《次韵韶卿壬寅元日又三日闻游人颇盛之作》:“堂堂宵雨过,栗栗晓寒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