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乐天早春见寄》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意思: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出自作者[唐]元稹的《和乐天早春见寄》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描绘了雨后的花香和云淡的天空,让人感到微妙的和谐。春天的声音,如棹歌般,传入了人们的耳中。这里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云、花香等自然现象比作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气息。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这两句描绘了母亲居住的北堂之旁的萱草提前穿土而出的景象,以及东面的柳树偏于东面而受风较多的情景。这里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情况,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家庭的关心。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这两句描绘了湖面上的水色逐渐消退了残雪,江边的潮头涌起了漫波的情景。这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新年期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这里使用了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作者介绍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关键词解释

  • 潮头

    读音:cháo tóu

    繁体字:潮頭

    意思:(潮头,潮头)
    潮水的浪峰。
    唐·窦常《北固晚眺》诗:“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

  • 残雪

    读音:cán xuě

    繁体字:殘雪

    意思:(残雪,残雪)
    尚未化尽的雪。
    唐·杜审言《大酺》诗:“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诗:“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 水色

    读音:shuǐ sè

    繁体字:水色

    意思:
    1.水面呈现的色泽。
    南朝·梁简文帝《饯别》诗:“窗阴随影度,水色带风移。”
    唐·元稹《和乐天早春见寄》:“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 送潮

    引用解释

    1.推送潮水。 唐 崔国辅 《小长干曲》:“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

    2.观潮退去。 唐 李嘉祐 《送郑正则汉阳迎妇》诗:“遥想双眉待人画,行看五马送潮归。” 宋 苏轼 《瑞鹧鸪·观潮》词:“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读音:sòng cháo

  • 漫波

    读音:màn bō

    繁体字:漫波

    意思:大波。
    唐·元稹《和乐天早春见寄》:“湖添水剂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解释:1.大波。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