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通判喻郎中》 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

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

意思:在事情本来就没有,在自己也不方便。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送通判喻郎中》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表达对人生、仕途、友情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五百日如初见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要远别,心中充满了悲怆和留恋。这种情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接着,诗中提到人生只有三万日,如同激箭般流逝,让人感叹时间的无情。这种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并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然后,诗中描述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作者渴望多做好事,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明白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无法改变太多。这种矛盾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在仕途方面,作者表达了对官场浮华的厌恶和对清廉职责的坚守。他认为仕途固然无补于社会,但对自己而言也是必要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品质和职责的坚持。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与朋友共赴此州,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品质和职责的坚守。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群居五百日,日日如初见。
一日忽远别,能不成怆恋。
人生三万日,光景若激箭。
何苦于其间,喜愠费颜面。
兹缘胜心在,胸内每交战。
既欲多上人,计校须自炫。
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
仕路繁此徒,可谓丈夫贱。
爱君性浑厚,殊不与时变。
相共为此州,敢说皆尽善。
何尝分彼此,惟务乃职办。
所以将二年,无有长短辩。
为人倘如此,所至复何患。
官满去还台,岂能忘眷眷。
阳关调虽苦,且尽西城宴。
问君到京国,几月方下汴。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无补

    读音:wú bǔ

    繁体字:無補

    英语:of no help

    意思:(无补,无补)
    无益;无所帮助。
    《管子禁藏》:“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