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浮石山庄》 又疑泗滨渡,清润可磨琢。

又疑泗滨渡,清润可磨琢。

意思:又怀疑泗滨渡,清新滋润可以磨琢。

出自作者[宋]何异的《浮石山庄》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诗人通过对亭子、石头、水波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首句“天巧不易觑,觑巧不难着。”表达了自然界的奥妙和神奇,虽然不容易捉摸,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接下来的“狐裘或反衣,铸铁真成错。”则通过狐狸皮毛和铁铸物品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第二联“此亭对此石,层层水初落。凭高得其要,他景皆可略。”描述了诗人在亭子里欣赏美景的情景。亭子对着一块奇特的石头,水面上层层涟漪,诗人站在高处,可以领略到整个景色的精髓,其他的风景都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的“他景皆可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独特喜爱和珍视。 第三联“苍波绕庐阜,白浪萦衔霍。鱼龙出变怪,鳞鬣纷拿攫。”描绘了水波环绕着庐山和霍山的景象,鱼儿和龙在水中游动,形态各异,鳞片和鬣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里的“鱼龙出变怪”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四联“初疑海上来,根株相连络。又疑泗滨渡,清润可磨琢。”诗人对这片水域的来源产生了疑惑,既像来自大海,又像泗水河畔。水质清澈,仿佛可以打磨玉石。这里的“清润可磨琢”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澈和质感。 最后一句“犹想岘山亭,清名与山托。”诗人将眼前的美景与岘山亭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有着清雅之名,共同托起了山水之间的美好意境。这里的“清名与山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敬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亭子、石头、水波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天巧不易觑,觑巧不难着。
狐裘或反衣,铸铁真成错。
此亭对此石,层层水初落。
凭高得其要,他景皆可略。
苍波绕庐阜,白浪萦衔霍。
鱼龙出变怪,鳞鬣纷拿攫。
初疑海上来,根株相连络。
又疑泗滨渡,清润可磨琢。
水石两奇特,宾主一笑乐。
犹想岘山亭,清名与山托。

关键词解释

  • 泗滨

    读音:sì bīn

    繁体字:泗濱

    意思:(泗滨,泗滨)
    指用泗滨石所作之磬。
    宋·王禹偁《笙磬同音诗》:“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参见“泗石”。

    解释:1.指用泗滨石所作之

  • 清润

    读音:qīng rùn

    繁体字:清潤

    意思:(清润,清润)

    1.清丽温润。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祏诗猗猗清润,弟祀明靡可怀。”
    唐·杨巨源《崔娘诗》:“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

  • 磨琢

    读音:mó zhuó

    繁体字:磨琢

    意思:犹琢磨。亦喻品德、文章的磨砺修饰。
    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诗:“政如鲁·卫各驰骋,文似机·云饱磨琢。”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雍·干以还,词人林立,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