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王适寒夜读书》 胡为弃不收,所逐在难觊。

胡为弃不收,所逐在难觊。

意思:为什么放弃不收,所驱逐在难希望。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和王适寒夜读书》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思生活与追求理想。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市井生活,表达了对读书、追求学问的渴望和向往。 首段,作者表达了自己长期在市井中奔波劳碌,各种事务繁忙,导致百事废不理。这种生活状态使他感到厌倦,他渴望改变,渴望读书,渴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描述了感激朋友送来读书的机会,他珍惜这个寒夜的片刻时间,与朋友一起研读历史书籍,探索古代的虞夏历史,以及刘禹锡、李白的诗歌。这些活动让他感到充实和满足。 然而,作者也反思了自己过去的追求,他提到自己因为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放弃了读书和学问,这使他感到后悔和痛心。 最后,作者在诗的结尾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他认识到人生短暂,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多,而读书和学问是他一直向往的。然而,他也意识到追求这些东西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提醒我们珍惜时间,追求我们所热爱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和坚持。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问的热爱,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久从市井役,百事废不理。
感君读书篇,惜此寒夜晷。
殷勤附灯烛,黾勉就图史。
逡巡揖虞夏,汗漫驰刘李。
斯文家旧物,早岁夙从事。
一从慕膻腥,中弃如敝屣。
今夕亦何夕,忽如旧游至。
终篇再三叹,推枕不成寐。
人生无百年,所欲知有几。
悬知未必得,奔走若趋市。
微言寄翰墨,开卷入心耳。
胡为弃不收,所逐在难觊。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胡为

    读音:hú wéi

    繁体字:衚為

    英语:act like a bully; act recklessly

    意思:(胡为,胡为)
    I
    胡作非为;任意乱来。
    《京本通俗小说拗

  • 收所

    读音:shōu suǒ

    繁体字:收所

    意思:收取钱物的场所。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遴收役》:“柜吏每日早堂时舁柜至收所。”

    解释:1.收取钱物的场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