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 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贲。

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贲。

意思:将为文的准备,难道一定要掌握武贲。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自己所学儒术的回顾与感悟,表达了他对儒学经典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首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原本学习儒术,对儒学经典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热爱。他谈及儒学经典与道、天地根的关系,表现出对儒学的敬畏和尊重。 二、三段,作者赞扬了儒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从传授业、笺注等方面,展现出儒学经典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虽然对儒学有深厚的理解,但同时也对兵家学说有所涉猎,这表现出作者广泛的知识面和求知的欲望。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儒学经典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认为儒学经典是仁义师的基础,是道德的屏障。他挥毫试析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儒学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坚信自己能够为儒学经典的发展做出贡献。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儒学经典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对儒学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和信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坚守的价值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
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
众贤发蕴奥,授业称专门。
传笺与注解,璨璨今犹存。
始欲沿其学,陈迹不可言。
唯余兵家说,自昔罕所论。
因暇聊发箧,故读尚可温。
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贲。
终资仁义师,焉愧道德藩。
挥毫试析理,已厌前辈繁。
信有一日长,可压千载魂。
未涉勿言浅,寻流方见源。
庙谋盛夔禼,正议灭乌孙。
吾徒诚合进,尚念有新尊。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武贲

    读音:wǔ bēn

    繁体字:武賁

    意思:(武贲,武贲)
    即虎贲。勇士之称。
    唐人避太祖·李虎讳改。
    《陈书高祖纪上》:“以公嶷然廊庙,为世镕范,折冲四表,临御八荒,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