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畦桑词》 县官要备六事忙,村村巷巷催畦桑。

县官要备六事忙,村村巷巷催畦桑。

意思:政府要准备六事忙,村里村巷巷催畦桑。

出自作者[明]刘基的《畦桑词》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家辛苦劳作和社会现状的古体诗。首先,整首诗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刻画了农家种桑养蚕的艰辛生活,以及官僚制度的严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的开篇,“编竹为篱更栽刺,高门大写畦桑字”,描绘了农家简陋的生活环境和辛勤的劳作场景,竹篱笆和种满桑树的田地,形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接着,“县官要备六事忙,村村巷巷催畦桑”,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官僚制度的繁琐和无情,县官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催促农家种桑养蚕,使得农家不得安宁。 “畦桑有增不可减,准备上司来计点”,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农家被压迫的境况,桑树的数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还要准备接受上司的检查,农家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 然后,“新官下马旧官行,牌上却改新官名”,诗人通过新旧官员的更替,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败和无情,官员虽然换了,但压迫农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最后,“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衣帛无冻者。今日路傍桑满畦,茅屋苦寒中夜啼”,诗人通过对比古人和今人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农家生活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的深深同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揭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对官僚制度的腐败和无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编竹为篱更栽刺,高门大写畦桑字。
县官要备六事忙,村村巷巷催畦桑。
畦桑有增不可减,准备上司来计点。
新官下马旧官行,牌上却改新官名。
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衣帛无冻者。
今日路傍桑满畦,茅屋苦寒中夜啼。
作者介绍 刘基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关键词解释

  • 县官

    解释

    县官 xiànguān

    (1) [county magistrate]∶县的地方长官

    县官急索租。——唐· 杜甫《兵车行》

    县官日有禀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

  • 六事

    读音:liù shì

    繁体字:六事

    意思: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
    《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 村巷

    读音:cūn xiàng

    繁体字:村巷

    意思:村里中的巷道。
    唐·王维《田园乐》诗之四:“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宋·辛弃疾《唐河传效花间体》词:“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