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意思:世上的人没有会道,向道却生气道。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道情偈》
全文赏析
这首诗《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草木为喻,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道之间的关系。
首先,诗人表达了草木也有自己的本性和性情,与人类并无区别。这是一种对万物平等的理解,强调了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接着,诗人进一步提出,如果人能够像草木那样顺其自然,与道合一,那么成道便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这里,诗人暗示了一个道理:成道并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来实现的。
然而,世人却往往不能理解这个道理,他们一味地向道追求,但却常常产生嗔恨和烦恼。诗人通过“向道却嗔道”表达了这种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痛苦。
最后,诗人感叹那些不能理解这个道理的人,他们就像走进了一座宝山却空手而归,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进一步强调了理解道的重要性,以及修炼内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与自然、人与道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人盲目追求的批判。它鼓励人们要像草木那样顺其自然,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本性,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来实现与道的合一。这首诗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