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意思:闻道花门破,和亲的事却不是。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即事》

全文赏析

【鹤注】诗云“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谓宁国公主乾元二年八月丙辰自回纥归,当是其年作。谢灵运诗:“即事怨睽携。”陶潜诗:“即事多所欣。”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①。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②,腰支剩宝衣③。群凶犹索战④,回首意多违。

  (此诗讽时事也。“和亲事即非”,谓一事而三失具焉。初与回纥结婚,本欲借兵以平北寇,孰知滏水溃军,花门同破,此一失也。且可汗既死,公主剺面而归,抛髻剩衣,忍耻含羞之状见矣,此二失也。是时思明济河索战,而回纥之好已绝,与和亲本意始终违悖,此三失也。公诗云:“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老成谋国之言,真如烛照而数计矣。)

  ①《旧唐书》:乾元二年三月,回纥从郭子仪战于相州城下,不利,奔西京。四月,可汗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宁国公主殉葬,公主以中国礼拒之,然犹依本国法,督面大哭,竟以无子得归。八月,诏百官于鸣风门外迎之。《新书》:宁国公主,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降回纥毗伽阙可汗。二年八月归朝。【朱注】是年九月,史思明分兵四道济河,孪光弼弃东都,守河阳。群凶句正指其事、《汉书》:高帝使娄敬和亲。《汉书赞》:“和亲无益,己然之明验也。”②繁钦有《秋思赋》:曹植诗,“红颜韚韚,云髻峨峨。”③庾肩吾诗;“非关能结束,本是细腰支。”《六韬》:武王伐纣,蒙宝衣投火而死。陆倕《石阙铭》:“弃彼宝衣。”④傅玄《正都赋》:将以威天下而御群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花门

    引用解释

    1.山名。在 居延海 北三百里。 唐 初在该处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 天宝 时为 回纥 占领。后因以“花门”为 回纥 的代称。 唐 杜甫 《哀王孙》诗:“ 花门 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哀王孙》:“言圣德北服南单于,又言 花门 助顺,所以慰王孙也。”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 花门 、 吐蕃

  • 亲事

    读音:qīn shì

    繁体字:親事

    英语:marriage

    意思:(亲事,亲事)

    1.亲自治理政事。
    《汉书晁错传》:“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

  • 闻道

    读音:wén dào

    繁体字:聞道

    意思:(闻道,闻道)

    1.领会某种道理。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明·李

  • 却非

    读音:què fēi

    繁体字:卻非

    意思:(却非,却非)
    见“却非冠”。

    解释:1.亦作\"却非\"。 2.见\"却非冠\"。

    造句:暂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