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采珠行》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意思: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的人判死罪采。

出自作者[唐]元稹的《采珠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海波无底珠沉海》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诗,它以采珠人的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绘了采珠人的艰辛和危险,他们面临着生死抉择,却仍然坚持下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感到敬佩。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采珠人命运的同情和感慨,他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获却往往微薄,甚至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接着,诗中提到万人判死一得珠的场景,这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采珠人虽然只有极少数能够获得成功,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却是值得肯定的。 然后,诗中提到了采珠人对于大海的敬畏和尊重,他们知道大海的神秘和力量,因此每年都会向海神祈求帮助。这种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尊重。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感悟。采珠人虽然努力了,但最终还是无法战胜大海的力量,大海中的生物也因为过度开采而死亡。这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伟大。 整首诗通过采珠人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让人感到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
年年采珠珠避人。
今年采珠由海神。
海神采珠珠尽死,死尽明珠空海水。
珠为海物海属神,神今自采何况人。
作者介绍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关键词解释

  • 采珠

    读音:cǎi zhū

    繁体字:埰珠

    造句:

  • 海波

    读音:hǎi bō

    繁体字:海波

    英语:hypo

    意思:
    1.大海的波浪。
    唐·方干《题睦州乌龙山禅居》诗:“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金·元好问《邓州城楼

  • 无底

    引用解释

    1.没有底部。形容极深。《列子·汤问》:“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 晋 陆机 《从军行》:“谿谷深无底,崇山鬱嵯峨。”

    2.无限度;无穷尽。《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俩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哪得不生悲怨!”

    3.谓不知底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