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冯敬通,晚节极穷困。
意思:从前在冯敬通,晚年很穷困。
出自作者[宋]方回的《拟咏贫士七首》
全文创作背景
《拟咏贫士七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组诗,共有七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末元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方回通过这组诗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慨。
在这组诗中,方回以“贫士”为主题,描绘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他通过对贫士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乐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同时,方回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以下是《拟咏贫士七首》中的一首: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东篱下采菊的情景。老人的头发已经稀疏到几乎无法再梳理,但他依然保持着悠然自得的心态。他在欣赏着美丽的南山景色,感受着山间清新的空气,与飞鸟共舞。这里的“真意”指的是老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他已经忘却了世俗的纷扰和言语的束缚。
总的来说,《拟咏贫士七首》是一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诗歌作品。它反映了宋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这组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