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招彝叟厚之饮台上花间》 秉烛听歌不知醉,夜深清露满衣襟。

秉烛听歌不知醉,夜深清露满衣襟。

意思:蜡烛听唱不知道喝醉了,深夜清露满衣襟。

出自作者[宋]韩维的《招彝叟厚之饮台上花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恍然身世出尘心,香霭只园地布金。秉烛听歌不知醉,夜深清露满衣襟》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首句“恍然身世出尘心”,诗人用“恍然”一词,表达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自己的身世从尘世中脱离出来,进入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这里的“尘心”指的是世俗的欲望和执着,而“出尘心”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和精神境界。 第二句“香霭只园地布金”,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香气和金光的场景,仿佛佛门圣地一般。这里的“香霭”指的是花香和香气的弥漫,而“只园”则是指佛教寺庙中的花园。“地布金”则是指佛像的金光普照大地,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第三句“秉烛听歌不知醉”,诗人用“秉烛听歌”这一意象,表达了一种在精神世界中陶醉和享受的感觉。这里的“听歌”不仅仅是指听音乐,更是指对生活的领悟和体验,是对生命的美好和幸福的感受。“不知醉”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陶醉和享受,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和痛苦。 最后一句“夜深清露满衣襟”,诗人用“夜深”和“清露满衣襟”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新的夜晚,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里的“清露”指的是清晨的露水,而“满衣襟”则是指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襟,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领悟和体验,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和幸福的感受。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恍然身世出尘心,香霭只园地布金。
秉烛听歌不知醉,夜深清露满衣襟。
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

关键词解释

  • 清露

    读音:qīng lù

    繁体字:清露

    意思:
    1.洁凈的露水。
    汉·张衡《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宋·晏殊《浣溪沙》词:“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郭沫若

  • 秉烛

    读音:bǐng zhú

    繁体字:秉燭

    英语:hold a candle

    意思:(秉烛,秉烛)
    谓持烛以照明。
    唐·孟浩然《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 衣襟

    读音:yī jīn

    繁体字:衣襟

    英语:lappet

    意思:亦作“衣衿”。
    古代指交领或衣下掩裳际处。后亦指上衣的前幅。
    汉·王粲《七哀诗》之二:“迅风拂裳袂,白露霑衣襟。”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