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朱寀捕蝗诗》 吾嗟此语祗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吾嗟此语祗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意思:我感叹这句话只知道一,不追究他的本论的皮。

出自作者[宋]欧阳修的《答朱寀捕蝗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讨论捕蝗的方法和其背后的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解析,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灾害和官吏贪虐下的苦难,并呼吁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现象。 首段,作者引用了不同人对捕蝗方法的看法,有人认为蝗灾是自然的灾害,无法通过人力解决,也有人认为捕蝗工作过于困难,驱使百姓进入荒野践踏田地,甚至利用贪官污吏来欺压百姓,使得百姓无处可逃。 第二段和第三段,作者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虽然蝗灾确实存在,但并非无法解决。古人的方法如“秉蟊投火”等,虽然捕蝗不易,但并非完全无法做到。而那些认为难以捕蝗的观点,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问题。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描绘了蝗虫繁殖和危害的情景,以及百姓在灾害中的苦难。他通过比喻,将蝗虫比作口含锋刃的毒蛇,疾风暴雨般的毒蛇,表达了百姓在灾害和官吏欺压下的痛苦。 最后一段,作者提出了解决之道——关注民生。他呼吁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现象。他强调了“诜诜最说子孙众”的重要性,即让百姓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地减少灾害和官吏欺压带来的苦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深入剖析捕蝗的方法和社会问题,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提醒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现象。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於谁。
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
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
因之奸吏恣贪扰,户到头歛无一遗。
蝗灾食苗民自苦,吏虐民苗皆被之。
吾嗟此语祗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驱虽不尽胜养患,昔人固已决不疑。
秉蟊投火况旧法,古之去恶犹如斯。
既多而捕诚未易,其失安在常由迟。
诜诜最说子孙众,为腹所孕多昆蚳。
始生朝亩暮已顷,化一为百无根涯。
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
高原下湿不知数,进退整若随金鼙
作者介绍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