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造曲者为谁,说得思乡恋阙时。
意思:当初制造酒曲的人是谁,说得思乡恋阙时。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闻思帝乡有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不详。这首诗的题目是《听弹琴》,从诗的内容看,可以推断这是作者在月夜下听琴时所作。
首句“当初造曲者为谁”,问得十分自然,仿佛弹琴者就在眼前,似乎是在交谈中突然出现的。这不仅使诗显得自然,更重要的是它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这里,似乎是在询问琴的制造者,而显然更是在探寻琴曲的作者。这里用了一个疑问句,而没有用陈述句,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并不是寻求事实的真相,而是要唤起一种情感,引起共鸣。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怀人的情绪,他觉得只有用疑问句来表达这种情绪,才能与弹琴者产生共鸣。
第二句“说得思乡恋阙时”,紧承首句而来,由“造曲者”而思乡,由思乡而“恋阙”。这一句中,“思乡”和“恋阙”是两个词组,诗人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一句中又出现了“阙”字。“阙”是帝王的宫殿,这里即借指京城。“恋阙”就是怀念京城,指向朝廷进取、报效国家之意。这一句中又出现了“思”字。“思”和“恋”都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抽象的情感往往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为了使这种情感变得具体、生动,诗人用了“时”字。“时”字表明时间是夜晚,是诗人听琴时所想到的。这样,“思”和“恋”就不再抽象,而是具体地指向了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第三句“沧海西头旧丞相”,出现了本诗的主人公——丞相。这位丞相正站在沧海西头思念着京城。这一句中又出现了“沧海”这个地名。“沧海西头”是丞相的所在地,“沧海”与“西头”又暗示了边海戍边的情事。这一句中又出现了“停杯处分”这四个字。“停杯处分”,即停杯决策。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凡军机处之制,未详其始。然自高宗以为行军日则议功赏,无事则集百官详可否,亦曰停罢众事之词耳。至中叶以后,边臣奏请军机,上承圣断,则其制遂为不可变也。”丞相在边海之地决定军机大事,这本身就暗示着国家边海疆防的重要。而他正处在思乡恋阙之时,就更表明他愿意为国家效劳的心志。
最后一句“停杯处分不须吹”,是对前一句的说明和强调。“不须吹”是说不需要乐工吹笙来伴奏。这一句是说在沧海西头旧丞相思念京城之时,他决定停杯决策,即作决定而不需乐工吹笙来助兴。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丞相的赞许和敬意。
这首诗以听琴为题,以思乡恋阙之情和边海戍边的爱国之心为主要内容。全诗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丞相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边海防的重要和丞相愿意效劳的心志的赞许和敬意。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之情。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七言古诗,它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听觉来表达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