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
意思:却笑前遭遇开裂崖处,不久应该已经德莓苔。
出自作者[清]乾隆的《寄题千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它是一首对千山风景的赞美诗。千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首联“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诗人表达了对千山美景的深深向往和赞美,他多次游历此地,每次都是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这一联通过“久芗哉”和“三度徒教寄咏回”两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千山美景的痴迷和留连。
颔联“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诗人借此联表达了千山风景的独特之处。这里曾经是唐朝皇帝的行宫,但现在已经不再有皇帝驻跸的盛况,只有丁令曾经留下的遗迹。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千山风景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
颈联“底须石洞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诗人告诉人们,来千山并不是为了寻找那些奇特的石洞和花岩,而是为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内心的感受。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千山风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尾联“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诗人笑那些在泐崖处刻字留念的人们,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泐崖处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千山风景的赞美和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变迁的敬畏之情。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巧妙运用,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