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详定试卷二首》 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意思:怀疑有高鸿在蓝天,不应回头看着张罗。

出自作者[宋]王安石的《详定试卷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帘垂咫尺断经过,把卷空闻笑语多》。这首诗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场景,表达了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首联“帘垂咫尺断经过,把卷空闻笑语多”,描绘了一个看似封闭、实则充满热闹的空间。帘子低垂,看似阻断了过往的路径,但实际上,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在此聚集,享受着生活的热闹。这种描绘方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 颔联“论众势难专可否,法严人更谨谁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规则和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在众人的喧嚣中,难以形成一致的观点和判断,即使有严格的法律和规定,人们也更加谨慎地对待未知的人和事。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人性的微妙之处。 颈联“文章直使看无纇,勋业安能保不磨”,表达了作者对才华和品德的重视。即使一个人的文章再好,如果没有品德的支撑,也难以保持清白。而一个人的功勋和事业,也不能保证其一生平安无事。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也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 尾联“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他似乎看到了高远的天空中有一只高飞的鸿鸟,它不屑于回头看那些张网捕捉它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高尚和理想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描绘一个看似封闭、实则热闹的空间,表达了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理解和对才华和品德的重视。最后,通过描绘一只高飞的鸿鸟,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帘垂咫尺断经过,把卷空闻笑语多。
论众势难专可否,法严人更谨谁何。
文章直使看无纇,勋业安能保不磨。
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作者介绍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关键词解释

  • 寥廓

    读音:liáo kuò

    繁体字:寥廓

    英语:boundless; vast

    意思:
    1.空旷深远。
    《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补注引颜

  • 张罗

    读音:zhāng luo

    繁体字:張羅

    短语:安排 制备

    英语:get together

    意思:(张罗,张罗)

    1.张设罗网以捕鸟兽。
    《战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