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意思:眼睛听了不信任,脚跟休息几乎荒废喉。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海南岛游历时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满足和喜悦,认为自己生于尧舜这样的仁政之世,能够有幸游览岭海等地,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颔联“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表达了作者虽然感到喜悦,但也明白旅途中的艰辛和危险,这是对未来的担忧和警醒。 颈联“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描绘了海南岛的自然景色和环境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适应。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表达了自己在海南岛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包括语言的变化、饮食的不适、身体的疲惫等等,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将来能够回到故乡,过上平静的生活。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
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
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留鸟>。
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
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
赖我存《黄庭》,有时仍丹丘。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
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
萧然三家步,横此万斛舟。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
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但恨参语贤,忽潜九原幽。
万里倘同归,两鳏当对櫌。
(轼丧妇已三年矣,正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目听

    引用解释

    1.古代听讼法之一。谓观察受审讯者的眸子而知其曲直。《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 贾公彦 疏:“目为心视,视由心起。理若直实,视盼分明;理若虚陈,视乃眊乱。”

    2.谓看人语态即知其意;见人容态即知其所欲言。《列

  • 不任

    读音:bù rèn

    繁体字:不任

    意思:
    1.不能忍受;不能胜任。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寿》:“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捨。’”唐·韩愈《复志赋》:“既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