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公松曾入梦,两三竿竹岂无情。
意思:十八公松曾入梦,两个三竿竹岂无情。
出自作者[宋]许月卿的《题清足堂》
全文赏析
这首诗《秀翁今又以光名,窗外琅玕不欠清》是一首对朋友赠与的诗,表达了对朋友名字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向往。
首联“秀翁今又以光名,窗外琅玕不欠清”,诗人表达了对朋友名字“秀翁”的赞美,同时通过窗外翠绿的琅玕竹,表达了对清新环境的赞美。琅玕竹是一种常绿乔木,常被用作园林中的观赏植物,其翠绿的颜色和挺拔的身姿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这里诗人用琅玕竹来比喻秀翁的品格,表达了对秀翁高尚品质的赞美。
颔联“十八公松曾入梦,两三竿竹岂无情”,诗人通过回忆十八公松和两三竿竹的梦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十八公松是一种常绿乔木,是诗人的朋友所赠之物,诗人曾在梦中见到它,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两三竿竹则象征着清新自然的生活,诗人用它来比喻秀翁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秀翁生活方式的赞赏。
颈联“红尘不近春风瑟,翠色能添夜雪灯”,诗人通过描述红尘和翠色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红尘象征着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而翠色则象征着清新自然的生活。诗人通过描述春风中的红尘和夜雪中的翠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尾联“我欲钓竿蓑笠去,斸分烟雨子还能”,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过上清新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对朋友秀翁的生活方式表示赞赏。诗人用钓竿和蓑笠来象征着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斸分烟雨子还能”一句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秀翁的支持和赞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朋友名字的赞美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