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意思:暂时别回来再见,依然有我情。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段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似乎在告诉人们,他的一生就像过客一样短暂,这次的离别并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他也不希望只是为了离别而离别。 接下来的段落,诗人开始表达他对百姓的关心和对生活的感慨。他指出,离别是随处可见的,但悲恼往往是因为爱而产生的。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对百姓做过什么恩惠,因此也没有资格为他们流泪。 随后,诗人开始描绘百姓对他的欢迎和感激,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感激和敬意。他感谢父老们送他离开,并请他们为使君公祝福。然而,他也指出,使君公的贫穷并不是他的过错,但可能会带来灾祸。 最后,诗人描绘了古汴河从西而来,送他向南京去的场景。他表达了对这条河流的感激之情,因为它带他离开了故乡,也带他走向了新的生活。他再次表达了对父老们的感激之情,并表示暂时分别后还会再次相见。 整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
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
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
纷纷等儿戏,鞭?登遭割截。
道边双石人,几见太守发。
有知当解笑,抚掌冠缨绝。
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
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
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古汴従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有余

    读音:yǒu yú

    繁体字:有餘

    短语:余 出头 强 又 多种 多 开外

    英语:balance in hand

    意思:(有余,有余)

    1.有剩余,

  • 依然

    读音:yī rán

    繁体字:依然

    短语:还 一如既往 仍 依然故我 依然如故 反之亦然 照例 照样

    英语:still

    意思:
    1.依旧。

  • 还复

    读音:hái fù

    繁体字:還復

    意思:(还复,还复)

    1.返回,复归。
    《汉书赵充国传》:“豪靡忘使人来言:‘愿得还复故地。’”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

  • 余情

    读音:yú qíng

    繁体字:餘情

    意思:(余情,余情)
    谓充沛的情趣。
    元·赵孟頫《奉和本斋先生首夏即事》:“闲居有真趣,曲肱寄余情。”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七二:“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