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视旱田赋呈上元簿杨明卿》 不能究实害非浅,倘使从宽恩岂小。

不能究实害非浅,倘使从宽恩岂小。

意思:不能完全实害非浅,假如从宽恕恩典哪小。

出自作者[宋]张伯子的《视旱田赋呈上元簿杨明卿》

全文赏析

《视旱田赋呈上元簿杨明卿》是宋代诗人张伯子创作的一首描写旱灾的诗。这首诗以旱田为背景,通过对旱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句“旱田如焚”,直接揭示了诗的主题,即旱灾。这里的“焚”字形象地表现了旱田的干旱程度,仿佛一片火海。接下来的“禾黍无收”,进一步说明了旱灾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损失。禾黍是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无收意味着农民将遭受饥荒之苦。 第二句“农夫望雨心如切”,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这里的“切”字,形象地描绘了农夫心情的急切。他们盼望着雨水的到来,以缓解旱情,恢复庄稼的生长。然而,“云霓未至”,意味着雨水迟迟不来,农夫的心情愈发焦虑。 第三句“吏役催科急如星”,揭示了当时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吏役是古代官府的差役,他们负责征收赋税。这里的“急如星”形象地表现了官吏催促农民交纳赋税的紧迫性。在旱灾的背景下,农民生活已经十分艰难,而官吏仍然催促交税,使得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最后一句“吾君爱民如赤子”,表达了作者对皇帝关爱百姓的期望。这里的“赤子”指的是皇帝的孩子,用来形容皇帝对百姓的关爱。然而,这种关爱在现实中并未得到体现,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整首诗以旱田为背景,通过对旱田、农夫、官吏和皇帝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时局的动荡。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输蹄旦旦风尘表,入眼群山青未了。
刺藤迎日子先红,荞麦得霜花渐老。
丛祠诡怪画村疃,古寺骞腾出林杪。
征衫多次逐飞鸢,下檐有时随宿鸟。
初晴得去恨迟迟,独夜不眠忧悄悄。
公如老骥暂伏枥,我类游鳞终屈沼。
一朝王事有期会,百里民情同探讨。
详于禹贡辨等级,明似离娄烛幽眇。
高依丘垄或微收,低近陂塘翻尽槁。
凶荒有数合均一,报应于中又分晓。
不能究实害非浅,倘使从宽恩岂小。
兹行到处欲春风,批放莫教分数少。

关键词解释

  • 倘使

    读音:tǎng shǐ

    繁体字:倘使

    英语:sobeit

    意思:假如;如果。
    唐·骆宾王《上郭赞府启》:“倘使陈留逸调,下探柯亭之篠,会稽阴德,傍眷余溪之蔡;则迴眸之报,不独着于前龟,清亮之

  • 不能

    读音:bù néng

    繁体字:不能

    短语:未能 力所不及 无从 不许

    英语:cannot

    近义词: 不行、不及、不克

    反义词:

  • 宽恩

    读音:kuān ēn

    繁体字:寬恩

    意思:(宽恩,宽恩)
    宽大之恩;施恩。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伏愿宽恩,乞存活路。”
    宋·欧阳修《思颍诗后序》:“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