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改弗营,何以示民。
意思:不改不营,如何向人民。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描绘了一位贤明的官员毛侯,他来到朝廷,决心恢复礼教的尊严,但朝廷中的官员们却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嘲笑他。毛侯不改初衷,继续坚持自己的理念,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首句“毛侯始来,其则有意。”描绘了毛侯的决心和意志力,他初来乍到,就展现出他的治理理念和决心。这句诗表达了毛侯的领导力和责任感,他愿意为国家的治理付出努力。
“匪民之愚,礼教实坠。”表达了毛侯对礼教的重视,他认为礼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这句诗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礼教的忽视和失落。
“章闻於朝,帝曰偷哉。”描述了毛侯的改革举措在朝廷中引起了反响,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毛侯的行为过于迂腐,不值得提倡。这句诗表达了朝廷中不同声音的存在,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改革的疑虑和保守。
“弗改弗营,何以示民。”表达了毛侯对反对者的坚定态度,他不会因为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理念,也不会因为利益而放弃改革。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
整首诗通过毛侯的故事,表达了治理国家需要决心、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保守和疑虑,以及改革的重要性。这首诗提醒我们,治理国家需要深思熟虑、勇于改革、坚定信念,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