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李十一建》 芳岁忽已晚,离抱怅未平。

芳岁忽已晚,离抱怅未平。

意思:芳岁忽然已晚,离抱着很不公平。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寄李十一建》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外事牵我形,外物诱我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李君的深厚感情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诗。诗中通过对与友人相处的温馨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当前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李君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首联“外事牵我形,外物诱我情。李君别来久,褊吝从中生”,直接点明诗人对外物的牵挂和诱惑的无奈,以及与友人分别后的内心感受。诗人感到自己被世事所牵绊,被物欲所诱惑,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生活琐事的无奈。而李君的离开,更是让诗人感到生活中充满了琐碎和不足之处,内心充满了狭隘和吝啬。 颔联“忆昨访君时,立马扣柴荆。有时君未起,稚子喜先迎”,诗人回忆起拜访李君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人家温馨氛围的向往。诗人骑马来到友人家门口,敲门时有时李君还未起床,但稚子却已经欢喜地迎接了诗人。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让诗人对友人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羡慕。 颈联“连步笑出门,衣翻冠或倾。扫阶苔纹绿,拂榻藤阴清。家酝及春熟,园葵乘露烹”,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家中的美好景象,从扫阶、拂榻、家酝、园葵等方面展示了友人家中的温馨和美好。这些细节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友人的生活环境的向往和羡慕。 尾联“看山东亭坐,待月南原行。门静唯鸟语,坊远少鼓声。相对尽日言,不及利与名”,诗人表达了与友人相处的愉快时光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他们一起在山东亭中坐着,等待月出南原,享受着宁静和自由。他们谈天说地,但并不涉及世俗名利的话题,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与友人相处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展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外事牵我形,外物诱我情。
李君别来久,褊吝从中生。
忆昨访君时,立马扣柴荆。
有时君未起,稚子喜先迎。
连步笑出门,衣翻冠或倾。
扫阶苔纹绿,拂榻藤阴清。
家酝及春熟,园葵乘露烹。
看山东亭坐,待月南原行。
门静唯鸟语,坊远少鼓声。
相对尽日言,不及利与名。
分手来几时,明月三四盈。
别时残花落,及此新蝉鸣。
芳岁忽已晚,离抱怅未平。
岂不思命驾,吏职坐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芳岁

    读音:fāng suì

    繁体字:芳歲

    意思:(芳岁,芳岁)

    1.指农历每年的首月。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孟陬……芳岁、华岁。”

    2.芳春;

  • 未平

    读音:wèi píng

    繁体字:未平

    意思:
    1.未必妥当。
    《三国志吴志顾雍传》“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权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