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论苟一出,是非必蜂起。
意思:这一理论如果一出,是不是一定会群起。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後得其简因叙下情》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坦率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人生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京城遭受诋毁,短诗虽无艺术价值,但仍被误解的痛苦。他渴望得到公正的评价,但这种期待似乎遥不可及。
诗中的“妄说良有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无奈和困惑,他试图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但似乎无人能理解。这种困境在“短章然无工,实未甘艺比”两句中得到了体现,诗人承认自己的短诗并不出色,但他不愿意被视为只是技艺低劣的人。
“因君有过褒,聊且发愤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公正评价的渴望,他希望因为别人的误解而得到赞扬,以此激发自己的斗志。然而,“何言敢为师,乃是贵不韪”两句揭示了诗人在面对不公和误解时的无力感,他不敢承认自己是别人的老师,因为这会让他更受误解。
“平常遭口语,攒集犹毒矢”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伤害和痛苦,这些伤害和痛苦就像毒箭一样攒集在心中。这种痛苦在“此论苟一出,是非必蜂起”两句中得到了体现,如果他的言论被公开,一定会引起争议和批评。
然而,“偶尔道瘖聋,多疑已窃指”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某些情况下被误解的困境,他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被误解为窃取他人的指指点点。这种困境让他感到无助和愤怒。
尽管如此,“安得二顷田,归耕曷为耻。谁能事州郡,鸡狗徒聒耳。”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田地,过上平静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州郡事务的不屑,认为那只会带来无谓的困扰。
这首诗以一种坦率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人生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坚韧和追求公正的精神。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而直接,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