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上俞许二判官》 近抛蓑笠者,急善遇休明。

近抛蓑笠者,急善遇休明。

意思:近抛蓑衣斗笠的,赶快好好对待美好。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上俞许二判官》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主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近抛蓑笠者,急善遇休明。”描绘了一个场景,即一位农夫匆忙地披上蓑笠,急切地等待着政治上的清明。这里的“蓑笠”象征着农夫的生活,而“近抛”则暗示了农夫对政治环境的关注和担忧。诗人通过这个场景表达了对社会环境的关注,以及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未省亲宗伯,焉能识正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能理解或欣赏自己正声的遗憾。这里的“宗伯”可能是指朝廷或权贵,“正声”则可能是诗人自己的作品或理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地位和权力不公的无奈和不满。 “病容经夏在,岳梦入秋并。”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诗人的“病容”可能暗示了他的忧虑和痛苦,“岳梦”则可能象征着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无限林中意,今逢许郭倾。”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林中的无尽思绪,如今遇到了知音许郭,心中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和倾诉。这里的“林中意”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思考,“许郭”则可能是指许友、郭沫若等文化名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对文化交流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对个人命运的挣扎以及对文化交流的期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近抛蓑笠者,急善遇休明。
未省亲宗伯,焉能识正声。
病容经夏在,岳梦入秋并。
无限林中意,今逢许郭倾。
作者介绍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蓑笠

    读音:suō lì

    繁体字:蓑笠

    英语:straw or palm-bark rain hat

    意思:(参见簑笠)
    蓑衣与笠帽。
    《仪礼既夕礼》:“道车载朝服,蒿车载蓑笠。”

  • 善遇

    读音:shàn yù

    繁体字:善遇

    意思:善加礼遇,优遇。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史记酷吏列传》:“都素闻其声,于是善遇,与结驩。”
    《资治通鉴汉高帝元年

  • 休明

    读音:xiū míng

    繁体字:休明

    意思:
    1.美好清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姦回昏乱,虽大,轻也。’”唐·李白《豫章行》:“本为休明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