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意思:如果能和人的心,难道一定要奏韶夏。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见牧牛人隔江吹笛》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通过对牧牛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段描述了诗人早晨与牛一起出牧,白天与牛在田野间劳作,傍晚则穿林而归,吹着长笛,悠然自得。诗人通过这种描绘,展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提到自己从江上来,经过平缓的河流,经过醉酒后的悠然自得,这首诗也因此而发出了清幽之声。诗人认为,如果诗歌能够和人心相通,那么它就不必只局限于演奏美好的音乐,也可以是那种悠然自得、自然流淌的旋律。
诗人在最后几段中批评了郑声的弊端,并指出南箕、寺孟等诗歌的荒败之处。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而不是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诗歌的看法,即诗歌应该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能够传达出真实的人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通过对牧牛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的看法,认为诗歌应该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