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吴均诗二首 其一》 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

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

意思:离念已忧郁,物华又如此。

出自作者[南北朝]柳恽的《赠吴均诗二首 其一》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山野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桃花瓣飘落、野蕨初生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联“山桃落晚红,野蕨开初紫。”诗人以山桃花瓣飘落和野蕨初生的景象为开端,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美的氛围。山桃花瓣的“晚红”与野蕨新生的“初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颔联“云日自清明,苹芷齐霍靡。”诗人通过描绘云日清明和苹芷随风摇曳的景象,进一步深化了前一联的凄美氛围。云日清明,象征着离人的心情逐渐明朗;苹芷随风摇曳,则象征着离人的情感如同这风中的苹芷,飘荡而无法停留。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离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郁陶”一词,源自于《诗经》,意为忧思郁积。诗人通过“离念已郁陶”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哀愁。而“物华复如此”,则是对前一联描绘的自然景象的回应,象征着时光流转,物是人非,更加加深了诗人的离愁之感。 尾联“离别在今晨,相思何终极。”诗人以“今晨”为时间节点,明确指出离别的时刻,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无法预知的相思之情。“何终极”则是对相思之情的进一步深化,象征着离人的相思之情无边无际,无法预知和终结。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通过色彩、光影、自然景象的描绘等手法,将离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桃落晚红,野蕨开初紫。
云日自清明,苹芷齐霍靡。
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
作者介绍 柳恽简介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关键词解释

  • 物华

    读音:wù huá

    繁体字:物華

    意思:(物华,物华)

    1.自然景物。
    南朝·梁·柳恽《赠吴均》诗之一:“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
    唐·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

  • 郁陶

    引用解释

    1.忧思积聚貌。《书·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孔 传:“鬱陶,言哀思也。” 陆德明 释文:“鬱陶,忧思也。”《孟子·万章上》:“ 象 曰:‘鬱陶思君尔。’”《楚辞·九辩》:“岂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王逸 注:“愤念蓄积盈胸臆也。”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鬱陶增思,寤寐永叹。” 清 姚士陛

  • 如此

    读音:rú cǐ

    繁体字:如此

    短语:这般 然 诸如此类 这么

    英语:so

    意思:这样。
    《礼记乐记》:“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唐·杜甫

  • 陶物

    读音:táo wù

    繁体字:陶物

    意思:谓教化培育,使人成材。
    《后汉书党锢传序》:“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至于陶物振俗,其道一也。”
    李贤注:“陶,谓陶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