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再和〔二首〕》 供奉清班非老处,会稽何日乞方回。

供奉清班非老处,会稽何日乞方回。

意思:供奉清班不是老地方,会稽什么时候请求方回。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再和〔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病马、落魄、衰老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仕途、归隐等问题的深深思考。 首联“眼花错莫鬓霜匀,病马羸驺只自尘”,诗人以病马自比,表达了年华老去、仕途坎坷的无奈和悲凉。颔联“奉引拾遗叨侍従,思归少傅羡朱陈。”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颈联“衰年壮观空惊目,险韵清诗苦斗新。”描绘了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然壮心不已,用险韵、清诗苦斗新,表达了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精神。尾联“最后数篇君莫厌,齉残椒桂有余辛。”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权贵的失望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权贵的失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此外,诗中的“沧海”、“三山”、“雾起”、“仙幢”等意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神秘、壮美、超脱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美学价值的优秀古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眼花错莫鬓霜匀,病马羸驺只自尘。
奉引拾遗叨侍従,思归少傅羡朱陈。
衰年壮观空惊目,险韵清诗苦斗新。
最后数篇君莫厌,扌寿残椒桂有余辛。
忆观沧海过东莱,日照三山迤逦开。
桂观飞楼凌雾起,仙幢宝盖拂天来。
不闻宫漏催晨箭,但觉檐阴转古槐。
供奉清班非老处,会稽何日乞方回。
(时方阙会稽守。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何日

    引用解释

    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读音:hé rì

  • 供奉

    读音:gòng fèng

    繁体字:供奉

    短语:养老

    英语:oblation

    意思:I
    供给;奉养。
    《汉书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

  • 清班

    读音:qīng bān

    繁体字:清班

    意思:清贵的官班。多指文学侍从一类臣子。
    唐·白居易《初授拾遗献书》:“岂意圣慈,擢居近职……未申微功,又擢清班。”
    宋·陆游《贺皇太后笺》:“幸逢熙运,获缀清班。”<

  • 方回

    读音:fāng huí

    繁体字:方回

    意思:
    1.古仙人名。相传于唐尧时曾隐于五柞山,尧聘为闾士,炼食云母粉,为人治病。道成,被劫持,闭于室中,求其传道。
    回乃化身而去,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