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同张二咏雁》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意思:阵照通宵月,信封几夜霜。

出自作者[唐]骆宾王的《同张二咏雁》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通过对沧江、紫塞、晓景、秋行、月光、霜露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首句“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中,“唼藻”指的是水鸟在水中觅食的样子,“沧江远”则描绘了江水的辽阔深远。而“衔芦紫塞”则描绘了边塞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可能与他曾经在边塞生活或服役有关。整句诗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者是广阔无边的江水,一者是边塞的苍茫大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雾气弥漫,风急云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迷晓景”和“断秋行”都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绪,可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可能是对未知前路的迷茫。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两句描绘了诗人的行动和思考。月光透过战阵照在地上,那是他在夜间的行军;书信封好经过几夜霜露,那是他在与家人或上级的通信。这两句展示了诗人的忙碌和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两句“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他不再能鸣叫,只是愧对稻粱,这表达了他对自己无法为家人或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愧疚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情的内心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己职责的担当。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未知前路的感慨,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
作者介绍 骆宾王简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又名李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王那相斩其首降。

关键词解释

  • 通宵

    读音:tōng xiāo

    繁体字:通宵

    英语:overnight

    意思:整夜。
    唐·丁仙芝《京中守岁》诗:“守岁多然烛,通宵莫掩扉。”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佟觭角》:“家人环

  • 月书

    读音:yuè shū

    繁体字:月書

    意思:(月书,月书)

    1.指姻缘簿。
    明·孙梅锡《琴心记夜亡成都》:“止赖得一声瑶琴谱牒,便上了数行月书婚帖。”
    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幸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