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皓文二绝》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意思: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己知道。

出自作者[宋]林逋的《和皓文二绝》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意象的诗。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首句“芳草谁能梦谢池”引出了一个美好的意象,芳草和谢池,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这里的“谁能梦”表达了一种无人能真正把握、体验这种美好的遗憾。 第二句“但将心地喻摩尼”,摩尼珠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奇珠子,能照亮黑暗。作者将心地比作摩尼,意味着内心需要像摩尼珠一样明亮,才能照亮生活的黑暗,找到方向。 第三句“千岩万壑时相忆”,这里的千岩万壑指的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时相忆则表达了作者时常回忆起这些困难,暗示着作者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最后一句“明月清风两自知”,明月和清风都是美好、宁静的象征。自知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了解和自我反省。整句的意思是,作者享受这种宁静的生活,并能够自我反省,保持内心的清明。 整首诗通过芳草、谢池、摩尼珠、千岩万壑、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生活的美好和困难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明亮,进行自我反省,寻求内心的超脱和成长。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作者介绍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关键词解释

  • 相忆

    读音:xiāng yì

    繁体字:相憶

    意思:(相忆,相忆)
    相思;想念。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唐·杜甫《梦李白》诗之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 千岩万壑

    引用解释

    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 从 会稽 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 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正立而视,乃别一天地日月世界,其山傍向万仞,千巖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 清 龚自珍 《摸鱼儿》词:“数东南千巖万壑,君

  • 时相

    引用解释

    当朝宰相。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上顾问:‘此人合众论否?’时相对曰:‘ 易 ( 李易 )乃 扬州 州学学正,必合众论。’”《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后来 东坡 为吟诗触犯了时相,连遭謫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书成上之,忤时相意,詔下府狱。”

    读音:shí

  • 自知

    读音:zì zhī

    繁体字:自知

    英语:know

    意思:
    1.认识自己;自己明瞭。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汉书贡禹传》:“然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