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合酱作》 岂有寄径忧,提瓶无所适。

岂有寄径忧,提瓶无所适。

意思:难道有借道忧虑,提瓶无所适。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合酱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主妇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的生活场景,以及她在生活中的艰辛与坚韧。诗中的孺人是指诗人的妻子,稚子则是他们的孩子。诗人以朴实的语言,描绘出妻子为了家庭生计,忙碌不堪的场景。她需要从海盐中提炼盐分,从官府得到厨面的配给,然后亲自挑选豆子,熬制食物。这些繁琐的工作,需要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妻子的感激和心疼之情。特别是在“岂有寄径忧,提瓶无所适”这句中,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妻子无处倾诉忧愁,只能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无奈。 整首诗的语言朴实,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渗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厚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孺人舍我亡,稚子未堪役。
家居拙经营,生理见侵迫。
海盐从私求,厨面自官得。
拣豆连数晨,汲泉候将夕。
调挠遵古书,煎熬需日力。
庶以具藜羹,故将供脍食。
岂有寄径忧,提瓶无所适。
但惭著书非,覆瓿固其职。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寄径

    读音:jì jìng

    繁体字:寄徑

    意思:(寄径,寄径)
    借路。
    《战国策东周策》:“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鲍

  • 所适

    读音:suǒ shì

    繁体字:所適

    意思:(所适,所适)
    所嫁之人,丈夫。
    清·李渔《奈何天崖略》:“多少词人能改革?夺旦还生,演作风流剧。美妇因而雠所适,纷纷邪行从斯出。”
    清·钮琇《觚賸蛟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