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意思:宣城古大城市,听讼容易耳聋。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良骥良弓为比喻,表达了对贤能之人的赞美,同时也对宣城地方官员提出了改进政务、为民造福的期望。 首联“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以骏马和良弓为喻,表达了对贤能之人的赞美。骏马无需过于高大,其腾跃自如已显示出超凡脱俗;而良弓也不待寒冷之时,调好弦就能展现出劲力迅疾。这两句诗寓意着贤能之人无需外在的华丽和繁琐,内在的才华和能力就已经足够超越常人。 颔联“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是对宣城这个古大邑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地方官员的提醒。宣城历史悠久,但处理政务也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果官员能够找出政务中的弊端,与百姓共同依赖,那么就能让宣城焕发新的活力。 颈联“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进一步表达了对地方官员的期望,希望他能像处理鸡问题一样果断利落,避免因犹豫不决而造成的失败。 尾联“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则以历史典故为引,提醒地方官员要借鉴历史经验,时刻警醒自己,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通过对良骥良弓的比喻和对宣城的描述,表达了对贤能之人的赞美和对地方官员的期望。同时,也以历史典故为引,提醒官员要时刻警醒自己,不断改进政务,为民造福。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
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
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
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
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大邑

    读音:dà yì

    繁体字:大邑

    英语:Dayi

    意思:
    1.犹大邦。
    殷·周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
    《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 听讼

    读音:tīng sòng

    繁体字:聽訟

    英语:hearing

    意思:(听讼,听讼)
    听理诉讼;审案。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尚书大传》卷

  • 聋聩

    读音:lóng kuì

    繁体字:聾聵

    英语:deaf

    意思:(聋聩,聋聩)

    1.耳聋或天生的聋子。
    《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
    韦昭注:“耳不别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