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 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

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

意思:从来万事不名副其实,难道只是药翁评论蛤蜊。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伯乐和骥、重华和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重名不重实,只看表面不看本质,只看现象不看实质的行径的愤慨。 首句“伯乐无传骥空老,重华不见士长饥”中,诗人借用了伯乐和骥的典故。伯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而骥则是千里马。伯乐识马,却无法让所有的千里马都得到展现的机会,许多优秀的骥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老去。而重华,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唐尧,诗人用重华来比喻那些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人。他们看不到那些有才能、有理想、有贡献的人,反而让那些平庸的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致使真正的士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接下来,“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看表面不看本质,只看现象不看实质的行径的愤慨。他们做事总是违背了事物的实际,名不副实,虚有其表。就像药翁只看到了蛤蜊的外表,却忽视了它的内在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典故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只看表面不看本质,只看现象不看实质的行径的愤慨和批评。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注重实际,注重本质,注重内在价值,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伯乐无传骥空老,重华不见士长饥。
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岂但

    读音:qǐ dàn

    繁体字:豈但

    短语:不但

    英语:not only

    意思:(岂但,岂但)
    难道只是;何止。
    《后汉书何敞传》:“今明公位尊任重,责深负大

  • 名实

    读音:míng shí

    繁体字:名實

    英语:name and reality

    意思:(名实,名实)

    1.名称与实质、实际。
    《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

  • 蛤蜊

    读音:gé lì

    繁体字:蛤蜊

    英语:clam

    意思:软体动物。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壳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两壳相等,肉可食,味鲜美。
    《南史王融传》:“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 从来

    读音:cóng lái

    繁体字:從來

    短语:固 有史以来 素 从 根本 平生 向 从古至今

    英语:always

    意思:(从来,从来)

    1.亦作“

  • 万事

    读音:wàn shì

    繁体字:萬事

    短语:事事

    英语:everything

    意思:(万事,万事)
    一切事。
    《墨子贵义》:“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