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日微冷》 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

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

意思: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

出自作者[明]杨慎的《九日微冷》

全文赏析

这首诗《巴谚教移火,邠风戒授衣》是一首描绘季节更替、生活琐事和自然景色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喜悦。 首联“巴谚教移火,邠风戒授衣。”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将巴山的火塘比喻为谚语中的火种,而秋风渐起,也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同时,诗中也引用了《豳风》中的“戒授衣”之句,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冬。这一联以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季节更替的感受。 颔联“病嫌添夜漏,寒觉爱朝晖。”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受。由于疾病的原因,诗人开始讨厌夜晚的漫长和寒冷;而清晨的阳光则让诗人感到温暖和喜爱。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独特感受。 颈联“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进一步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受。诗人独自吟咏秋月,感受到秋夜的漫长和凄苦;而大雁南飞的景象则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深刻感受。 尾联“黄花羞白发,不肯放荆扉。”诗人以黄花和白发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黄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活力,而白发则暗示着生命的衰老和终结。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不肯放荆扉”则暗示着春天即将来临,生命将继续前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季节更替、生活琐事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喜悦,以及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巴谚教移火,邠风戒授衣。
病嫌添夜漏,寒觉爱朝晖。
吊月吟蛩苦,迎霜候雁稀。
黄花羞白发,不肯放荆扉。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关键词解释

  • 吟蛩

    读音:yín qióng

    繁体字:吟蛩

    意思:
    1.蟋蟀的别名。
    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得寒则鸣。”
    《埤雅释虫》:“蟋蟀之虫,随阴迎阳,一名吟蛬。”

  • 霜候

    读音:shuāng hòu

    繁体字:霜候

    意思:下霜季节。
    清·曹寅《看西廊秋叶》诗之二:“锦窝人易嬾,霜候雁频差。”

    解释:1.下霜季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