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课伐木》 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意思:苍皮成堆积,李素节互相照耀。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课伐木》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居所附近的山林中劳作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纷扰的不满。 首段描绘了作者在山林中劳作的场景,早晨给仆人们吃饭,拿着斧头进入白谷,砍伐树木。中间部分则描述了砍伐的过程,以及砍伐后的景象,皮果节照,苦竹丛生,山中的野兽也因此有所忌惮。作者对山林的自由生活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对城市中的纷扰和危险有所警惕。 作者对山林中的生活有着深深的热爱,他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放下所有的烦恼和忧虑,享受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他希望他的朋友们也能像他一样,放下世俗的纷扰,来到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充满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纷扰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世纷扰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值得一读,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长夏无所为,客居课奴仆。
清晨饭其腹,持斧入白谷。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
尚闻丁丁声,功课日各足。
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藉汝跨小篱,当仗苦虚竹。
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
不示知禁情,岂惟干戈哭。
城中贤府主,处贵如白屋。
萧萧理体净,蜂虿不敢毒。
虎穴连里闾,堤防旧风俗。
泊舟沧江岸,久客慎所触。
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
墙宇资屡修,衰年怯幽独。
尔曹轻执热,为我忍烦促。
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
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积素

    读音:jī sù

    繁体字:積素

    意思:(积素,积素)

    1.积雪。
    《文选谢惠连<雪赋>》:“积素未亏,白日朝鲜。”
    李周翰注:“言积雪未销,白日鲜明。”
    《文选西陵遇风

  • 照烛

    引用解释

    照耀;照亮;照见。《后汉书·蔡邕传论》:“当 伯喈 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倖全人哉?”《梁书·诸夷传·林邑》:“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 河 水自 河南 陕州 至 江 南之 宿迁 ,千有餘里,清可照烛鬚眉者,凡月餘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