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枕上》 一枕经春似宿酲,三衾投晓尚凄清。

一枕经春似宿酲,三衾投晓尚凄清。

意思:一枕经春似宿醒,三个被子扔天亮还很清新。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枕上》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作者自身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首句“一枕经春似宿酲,三衾投晓尚凄清”,直接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夜晚,睡眠状态不佳,如同喝醉了酒一般,尽管已经过了早晨,但感觉仍然清冷。这里的“一枕经春”暗示了作者长时间的睡眠不好,可能是由于身体疾病或者精神压力导致的。而“三衾投晓”则暗示了作者在寒冷的夜晚仍然感到冷清。 “残更未尽鸦先起,虚幌无声鼠自惊”,这两句描绘了早晨的景象,描述了乌鸦的啼叫和老鼠的惊慌,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在清晨醒来的孤独和寂静。 “久病厌闻铜鼎沸,不眠惟望纸窗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疾病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期待。作者可能长期患病,无法听到鼎沸的声音,只能依靠纸窗外的微光来维持睡眠。 “摧颓岂是功名具,烧药炉边过此生”,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淡泊和对生活的态度。作者可能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选择在烧药炉边度过余生。这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自我安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通过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功名的淡泊和对生活的自我安慰。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枕经春似宿酲,三衾投晓尚凄清。
残更未尽鸦先起,虚幌无声鼠自惊。
久病厌闻铜鼎沸,不眠惟望纸窗明。
摧颓岂是功名具,烧药炉边过此生。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凄清

    读音:qī qīng

    繁体字:凄清

    英语:lonely and sad

    意思:(参见悽清,凄清)
    凄凉冷清。
    晋·潘岳《秋兴赋》:“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 一枕

    引用解释

    犹言一卧。卧必以枕,故称。 唐 丁仙芝 《和荐福寺英公新搆禅堂》诗:“一枕西山外,虚舟常浩然。” 宋 陆游 《感秋》诗:“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作感秋诗。” 元 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套曲:“蛩吟罢一枕纔寧贴,鸡鸣后万事无休歇,算名利何年是彻!” 清 宋维籓 《台城路·蝉》词:“午餘一枕游仙梦,几番被伊惊醒。”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