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太白胡僧歌》 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意思: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条龙。

出自作者[唐]岑参的《太白胡僧歌》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寺庙中一位神秘胡僧的诗。诗中通过对胡僧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内心清净的向往和追求。 首联“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诗人通过描述胡僧所在的山峰高耸入云,与天相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胡僧的修行之高深,难以被世人所理解。 颔联“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诗人通过描绘胡僧手持楞伽经进入山顶的寺庙,而普通人却只能听到寺庙中的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胡僧的神秘和与众不同。 颈联“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诗人通过描绘胡僧的锡杖和钵盂,表达了其修行之深和智慧之高。锡杖象征着威严和力量,钵盂则象征着慈悲和救赎。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胡僧的独特形象和非凡之处。 尾联“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诗人表达了对能够见到胡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修行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得到商山老人的指引,从而能够接近胡僧,实现内心的清净和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胡僧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内心清净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对山峰、寺庙、锡杖、钵盂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和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
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
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
此僧年几那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
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
作者介绍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关键词解释

  • 锡杖

    读音:xī zhàng

    繁体字:錫杖

    英语:Buddhist monk\'s staff

    意思:(锡杖,锡杖)
    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杖头有一铁捲,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Kha

  • 钵盂

    读音:bō yú

    繁体字:缽盂

    短语:

    英语:alms bowl

    意思:(钵盂,钵盂)
    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 一龙

    引用解释

    《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寧为龙尾。”后用作典实。 清 顾炎武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峯时侨居太原不获执绋》诗:“ 淄澠 竟谁知, 管华 称一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