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实非譬喻。
意思:到这实在不是比喻。
出自作者[元]牧常晁的《西江月·释氏禅经律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结合了佛教和儒家的思想,探讨了人生和宇宙的本质。
首先,诗中提到了佛教的“禅经律论”和儒家的“传记诗书”,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佛教强调通过禅定和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儒家则注重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接着,诗中又提到了道教的“老君三六部真符”,这是道教的一种信仰和仪式,代表着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在这里,诗人似乎在暗示,无论是佛教、儒家还是道教,他们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着“心”这个字展开的。
“了得一明心地”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智慧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最后,“忘形忘气总归虚”和“到此实非譬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虚无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身体还是气息,最终都会归于虚无,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觉悟和智慧。这种看法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超越。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宗教、哲学和文化的普遍真理,即只有通过内心的觉悟和智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