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知见处生知见,在是非中起是非。
意思:在知见处生知见,在是非中起是不是。
出自作者[宋]白玉蟾的《春夕与西林老月下坐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深谈实相妙难思”,表达了作者对佛法智慧的深深领悟和敬仰。
首联“燕子呢喃君得知,深谈实相妙难思。”诗人以燕子呢喃起兴,暗示自己与君子的深谈,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向往和追求。燕子呢喃,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象征着人与佛法的亲近。而“深谈实相妙难思”,则表达了佛法智慧的深奥和难以言表的特点。
颔联“久参贝叶云何梵,一见桃花更不疑。”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和领悟过程,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久参贝叶”暗示了诗人对佛法的学习过程之长,“云何梵”则暗示了佛法的高深莫测。而“一见桃花更不疑”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智慧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桃花象征着生命的美丽和无常,也象征着佛法的普世价值和智慧。
颈联“一物言无也大奇,如何半夜却传衣。”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佛法无我、无物的观点的理解和认同。“一物言无也大奇”表达了佛法对物质世界的否定,是一种非常奇特和不可思议的观点。“如何半夜却传衣”则表达了佛法对时间的超越,是一种超越生死、超越时间的智慧。
尾联“於知见处生知见,在是非中起是非。”诗人总结了自己的领悟和体验,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深深感激和对真理的追求。“於知见处生知见”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智慧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在是非中起是非”则表达了佛法对是非的超越和对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智慧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领悟,展示了佛法的普世价值和智慧。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