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明水止烛丝百,变化云为奇复奇。
意思:借鉴明水只蜡烛丝百,变化是为奇又奇。
出自作者[宋]杨简的《送黄文叔侍郎赴三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深奥、哲理丰富的诗,似乎旨在探讨心灵、意识、和真理的本质。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某信人心即大道,先圣遗言兹可考。”提出了一个信念,即人心就是大道,这个观点可以在先圣的遗言中找到佐证。这里的“大道”可能指的是一种普遍的真理或者生活的准则。
接下来,“心之精神是谓圣,诏告昭昭复皜皜。”进一步阐述了心的精神本质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性通过清晰明确的诏告体现出来。
但是,诗人在“如何后学尚生疑,职由起意而支离。”中表达了疑惑,为什么后来的学者会产生疑问,可能是因为起了意念,导致了支离破碎的理解。
“自此滥觞至滔襄,毋惑怀玉不自知。”这两句警告说,疑惑会像洪水一样泛滥,而人们却像怀中藏着宝玉却不自知。
“何思何虑心思灵,不识不知洞光明。”这里赞美了无思无虑的心态,这种心态下,心思灵活,无知无识中却洞察光明。
“意萌微动雪沾水,泯然无际澄且清。”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意念初萌时的状态,就像雪花沾水一样微妙,泯然无际,清澈透明。
“侍郎日用所自有,总是本原非左右。”这里的“侍郎”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源自本原,而非左右之分。
“举而措之于三山,的然民仰如父母。”这里的“三山”可能象征着世界,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比作可以引领民众的灯塔。
“鉴明水止烛丝百,变化云为奇复奇。”这里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思想的力量和变化。
“斯妙可言不可思,矧可倾耳而听之。”诗人感叹这种妙处可言传,却不可思考,只能倾听。
最后的“不作好恶生枝叶。”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好恶而产生纷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深思,旨在探索人心、意识和真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