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周五声调曲 角调曲 一》 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意思:称伐听说在丹水的征兆。

出自作者[南北朝]庾信的《周五声调曲 角调曲 一》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圣明君王的赞歌和对仁义之治的颂扬。诗中描绘了一个和谐、公正、慈悲、智慧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君王的敬仰和期待。 首联“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描绘了一个和平的场景,战争已经停止,人们生活在安宁的环境中。丹水之征则象征着正义的战争,表明国家有强大的武力来维护和平。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表达了诚信和道义的重要性,只有当人们都遵循这些原则时,才能忘记饥饿和贫困。这也暗示了君王应该以诚信和道义为指导,为人民谋福利。 “五材并用谁能去兵。”表达了君王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来维护和平和安定。同时,他也应该警惕战争的威胁,不能轻易放弃武力。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两句表达了君王应该以天地之大德——生养万物为己任,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人民谋福利。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这两句通过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君王应该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治理国家。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幷。”表达了当时社会混乱,需要君王来统一思想和行动,实现天下大同。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这两句表达了君王应该心怀天下,保持谦逊和恭敬的态度,不骄不躁,以实现天下太平。 最后,“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表达了君王应该注重言辞和行为的规范,勤勉努力,才能实现理想。同时,他也应该注重教育人民,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整首诗充满了对古代圣明君王的敬仰和期待,表达了对仁义之治的向往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这首诗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追求一个和谐、公正、慈悲、智慧的社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
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
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
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
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
茫茫禹迹车轨未幷。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
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
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作者介绍 庾信简介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解释

  • 丹水

    读音:dān shuǐ

    繁体字:丹水

    意思:
    1.传说中的水名。
    《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楚辞贾谊<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

  • 称伐

    读音:chēng fá

    繁体字:稱伐

    意思:(称伐,称伐)
    犹计功,表功。
    《左传襄公十九年》:“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魏颗纪勋于景钟,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