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意思:林间风景不同,月亮从东山椒。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日暮时分竹声、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首句“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描绘了境内景象的广大无边,日暮时分则显得空旷而寂静。“纳浩荡”一词,既表现了地域之广,又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生泬寥”则描绘了日暮时分天地间所散发出的静谧和空灵。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这两句描绘了竹声在池边响起,声音断断续续,带着一丝萧瑟。诗人以竹声为引,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幽深而寂静的世界。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这里的“丈人”指的是老人,他正在低声吟咏,而万物在此时仿佛都动了起来。这一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月光从东山椒升起,林间的景象变得异样起来,一切都沐浴在月光之中。这一句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同时也为全诗画上了句号。 最后一句“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描绘了诗人门前有脚步声响起,但已经逝去,无需邀请。这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处之。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暮、竹声、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关键词解释

  • 东山

    读音:dōng shān

    繁体字:東山

    英语:east mountain

    意思:(东山,东山)

    1.《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朱熹集传:“东山,所征之

  • 光景

    读音:guāng jǐng

    繁体字:光景

    短语:手下

    英语:spectacle

    意思:I

    1.阳光。
    《楚辞九章惜往日》:“惭光景之诚信兮

  • 山椒

    读音:shān jiāo

    繁体字:山椒

    意思:
    1.山顶。
    汉武帝《李夫人赋》:“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
    《文选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