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
意思:国学先生与孙石,金铃木舌士林之间。
出自作者[宋]李覯的《送傅野》
全文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首先,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赞美一位被称为“石与孙”的国学先生,他像一位能够准确预言未来的“木舌士”,对国家大事有着深入而准确的见解。他能够将复杂的天下局势把握得如同掌中观纹一般清晰,并建议他的学生(“之子”)攀登泰山,寓意着要像泰山一样坚韧不拔,勇攀知识的高峰。
首句“国学先生石与孙”是对这位国学先生的尊称,表达出对其学识和人格的敬仰。
“金铃木舌士林间”形象地描绘了这位先生的智慧和口才。金铃是指金属制作的铃铛,通常用于佛教法器或贵族家族的装饰。在这里,它象征着这位先生的智慧如同金铃般响亮,引人注目。木舌是指舌头木讷的人,这里用来形容这位先生言语朴实无华,却能一语中的。
“欲将天下观诸掌”一句,表达出这位先生对天下大事有着深入而准确的见解,就如同把天下放在自己的手掌中一样容易把握。这是一种夸张的比喻,用以突出这位先生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之子从今上泰山”一句,是这位先生建议他的学生(“之子”)要像攀登泰山一样勇往直前,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泰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峻、坚韧和不屈,也代表着知识的崇高和艰难。这一句寓意着要像泰山一样坚韧不拔,勇攀知识的高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赞美了这位国学先生的智慧和人格,并鼓励读者勇攀知识的高峰。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