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
意思:门没有索租吏,家有种植书。
出自作者[元]杨维桢的《野亭》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野外的自然之趣,对城市生活的繁杂和虚伪进行了批判。诗人通过描绘野外的自然风光,以及在野外生活的宁静和自由,表达了对真实、自然和质朴的追求。
首联“孟郊得野趣,野有真曜庐。”中,“野趣”是诗人的主题,孟郊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乐趣,而野外则像一颗明珠一样闪耀。这里的“真曜”一词,既指自然的明亮,也指野外生活的真实和光明。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了野外的生活。“云间沈东氏,■草衣野夫。”描绘了一个穿着草衣的野夫沈东氏,他在云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东屯田可种,西壤水可渔。”则描绘了野外的生活方式,可以耕种田地,也可以捕鱼为生。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在野外生活的自由和自足。
“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这两句描绘了野外生活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拘无束,没有人来索取租税,家里只有种树的书,体现了诗人对质朴和真实的追求。
“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这两句描绘了野外生活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草地上搭建的亭子,周围是草木,这里聚集着诗人的朋友和同伴。
最后,“试问朝市宅,传舍不须臾。”诗人对城市生活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在朝市之宅中生活的人们就像过客一样,短暂停留。而野外的生活则不同,它永恒不变,充满了真实和自然。
整首诗通过对野外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真实、自然和质朴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