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意思:三百六十天,如何长瞌睡。
出自作者[宋]罗椅的《瞌睡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人入睡时各种有趣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将瞌睡描绘成一种奇特的体验,充满了趣味和幽默。
首段至“伸手扇已坠”描绘了瞌睡的诱因和过程,似乎瞌睡就像风雨般突然来临,人在瞌睡来临时,身体和心理都表现出一种无法抗拒的无力感。作者用“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形象地描绘了瞌睡来临时,人会情不自禁地靠在椅子上,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下来的几段,作者进一步描绘了人入睡后的各种有趣现象。他描述自己梦游华胥国,试图见到混沌帝;在梦中,他鼾声成韵,自成腔调,似乎在享受着这种奇特的睡眠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并不是永恒的,他会在梦中突然醒来,感到窒息,然后又重新进入梦乡。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充满了幽默和趣味。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梦中的一些趣事,如被儿童吵醒后,他匆忙回答他们的提问,但回答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然后又重新入睡。这些细节描绘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的睡眠体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最后,作者以“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和“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这两句总结了自己的睡眠体验,表达了他对睡眠的独特理解:睡眠并非是消极的、无意识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乐趣的生命体验。
整首诗以幽默、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入睡时的各种有趣现象,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哲理。读来令人莞尔,又引人深思。